
綠洲分享平台
Oasis Sharing Platform
以色列民最初要求立王,是希望王能領導他們去建立一個強國,抗衡周遭列國;可是,他們的王最終卻使國家陷入一團糟,甚至到了一個被外族強國覆亡的悲慘結局!
北國以色列的京城撒瑪利亞約在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攻陷,北國滅亡,以色列人被擄到亞述地去,而撒瑪利亞等城邑便被外族人遷入居住(王下十七5-6)。北國的以色列人從此便在外地散居,與異族一起生活、通婚和同化,並沒有大規模地回歸故土。

可歎的是,南國猶大並沒有從北國的悲慘結局中汲取教訓,也沒有把神給予的警告當作一回事。
在公元前586年,它被另一崛起的強國巴比倫覆亡。列王紀下二十五章對南國京城耶路撒冷被攻陷作了較詳細的記述,先知耶利米因置身其中也把所見所感的慘痛景象記下來(參看耶五十二章)。
耶路撒冷城於猶大王西底家第九年十日十日開始被巴比倫軍隊圍困,城內居民死守了一年半,到了饑荒斷糧的地步。終於在第十一年四月九日夜間,城被攻破,南國猶大亡國。

攻城後的下一個月,五月七日,巴比倫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來到耶路撒冷,掠 去聖殿中一切金、銀和銅器銅柱,再放火焚燒聖殿、王宮和一切高大的房屋,又派全軍拆毀周圍的城牆。城中剩下的人民和一切投降的人都被擄去,只有最貧窮的人得以留下來打理葡萄園和田地。

耶利米哀歌的歷史寫照和信息:
為猶大國被滅,
為國民被殺和被擄而發哀歌

耶利米哀歌沒有註明誰是作者,但猶太人傳統相信它是耶利米寫的。希伯來文聖經按常規取其第一個字’ê-ḵāh作書名,這字即英文所譯的“How”,和合文所譯的「何竟」,新譯本所譯的「怎麼」。
到七十士譯本把這經卷譯作希臘文時,在它的卷首作了這樣的序言:「當以色列被擄掠,耶路撒冷成為荒涼後,耶利米坐着哭泣,並作這哀歌為耶路撒冷哀悼說…」,它便成了耶利米是此書作者的支持,此書亦自此被稱為「哀歌」。

中文聖經把這哀歌放在耶利米書之後,並稱為《耶利米哀歌》,顯然是相信它由耶利米所寫,並把它列為先知書之一,有別於希伯來聖經把它放在「聖卷」之中。
這哀歌是用詩體寫成的,全書結合了五首詩,按照中文聖經的編排,每一首詩均佔一章。除了第五首詩外,前四首都是「離合詩」(acrostic),即詩中各節都是順序以希伯來文22個字母作字首,所以各有22節,但第三首詩則是每三節用同一個字母,所以共有66節。離合詩除了容易記誦,還體現了一種渾然為一的氣度。

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人攻陷的,相信這哀歌是在此劫難後不久寫成。作者懷着錐心之痛把瘡痍滿目的災難描繪出來。
第一首詩把耶路撒冷城擬人化為昔日的王后,「她」如今卻像個寡婦和奴隸,受盡痛苦和奴役,流徙異地,孤單淒涼,無人安慰(哀一2、9、17、21)。但她知道這是自己悖逆犯罪所招來的,耶和華在烈怒中使敵人成了她的主人,使她飽受屈辱。她只能求公義的神,像對待她那樣的去對付她的敵人。

第二首詩的主詞變成了神自己,而受詞就是猶大/錫安的居民。神在烈怒中好像成了猶大/錫安居民的仇敵,要把宮殿、城邑、城牆、住處、聖所,連同祂所設立的節期和安息日、君王和祭司都吞滅了。
作者目睹錫安如何被毀壞和陷落,感受到居民在蹂躪下如何默然無聲、垂頭至地、昏倒地上,因殺害和飢餓而喪命。他也聽到路過的人如何幸災樂禍地發出訕笑。在這種痛不欲生的苦況中,作者只能呼喚同胞要晝夜不住、眼淚漣漣地向主哀求。

第三首詩的主詞是「我」,作者以「我」來代表自己是錫安居民的一份子。
當經歷這巨大黑暗時的苦痛掙扎,連昔日對神的信仰也彷彿經不起考驗了。意志雖因冷酷的現實而消沉,但神那不斷絕的慈愛和憐憫所產生的溫暖,終使那失去感覺的心再次溫熱起來,可以看見苦難中有神心意的「美好」(哀三25、26、27,原文均有一個 "good”字)。
凡等候和仰望祂的,總會經歷到祂所賜的「好」。這便重燃了祈禱的力量,不住呼求主的赦免、拯救、申冤、辯屈,以及懲治不義的敵人。

第四首詩描繪耶路撒冷城被圍困和攻陷的慘象。
原本是閃耀和宏偉的聖殿,變成了散落的石堆;本來是尊貴的聖民,變為卑賤的瓦器;連白晢紅潤的貴族,如今也成了枯黑骯髒的賤民。最駭人的是戰爭中的饑荒使人性泯滅,「孩子竟成了母親的食物」(哀四10)。無人相信輝煌的耶路撒冷城竟會被敵人攻陷,但作者知道這是因先知和祭司的罪孽,使耶和華大發震怒的結果。
然而,耶和華既是公義的,那同樣是罪惡滿盈的以東人,此刻儘管幸災樂禍,終必也會受到神的懲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