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綠洲分享平台
Oasis Sharing Platform



以斯帖記沒有表明誰是作者,但作者肯定是猶大人,因全書的信息都是從猶大人的角度來書寫的。
末底改是本書的主要人物,書中記下「末底改把這些事記錄下來,並且送文書給亞哈隨魯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」(帖九20),所以有人相信本書是末底改寫的。
書中二5-7提及末底改的資料顯示,末底改很可能是王族的後代,由於他是便雅憫人,便有人聯想到他是第一任以色列王掃羅的後裔。他是以斯帖的堂兄,也許因他比以斯帖年長很多,所以當以斯帖的父母雙亡,他便把她收養為女兒。末底改當時在波斯帝國的京城書珊城作朝門的守門者。

以斯帖記的故事發生在波斯帝國的四個都城之一的書珊城,有別於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都是描述當時在波斯治下的猶大省。
書珊城作為一個都城,出入的達官貴人多是波斯和瑪代人(參帖一3),至於在那裏居住的猶大人,只不過是一個戰敗國的遺民,當然是沒有地位權勢可言的。

以斯帖記的歷史寫照和信息:
猶大人在被擄地生活,
雖受到外族人欺壓,
卻得到耶和華的隱密看顧,
得以勝過仇敵,
化解了一次被滅族的危機

舊約的經卷只有以斯帖記和路得記是以一個女子的名字來作為名稱,而這兩個故事都恰巧關乎人的命運如何得以逆轉。
以斯帖記很特別,全書沒有提及神,但是,這個命運被逆轉的主題──不僅是個人的命運,還關乎整個民族的命運被逆轉──卻顯然連繫着那位隱藏在故事背後、在天上掌管着地上萬事、高過地上一切君王的耶和華神。

以斯帖記出現多組對比,包括筵席與禁食;
哭泣哀號與歡呼快樂;
瓦實提和哈曼由高位被貶,對比以斯帖和末底改在卑微中被升高;
本想造木架去掛敵人卻反倒自己被掛上;
原本用「普珥」定吉日去滅絕猶大人,結果該日卻被猶大人用來殺敵,
更成為一個每年歡樂記念的節日。
這一切「顛覆性」的逆轉,是那麼的巧合和出人意表,
只能推想是那位超乎人肉眼能看見的神在冥冥中安排着。

不少學者指出,以斯帖的故事以幾次「筵席」來作為發展主線。
作為故事第一次帶來命運逆轉的筵席,是亞哈隨魯王在京城擺設長達六個月的筵席來展示國富和威勢,招待朝廷和各省的達官貴人;然後再為京城的所有人民設宴七天,與民同樂。
王后在眾臣民面前抗王命,換來了命運的逆轉。王后瓦實提被降卑,造就了一個平民女子被升高。以斯帖因「體態美麗,容貌娟秀」(帖二7)而被帶到宮中去。在亞哈隨魯王第七年,被立為后(帖二16),她就此被高升了。

接着的段落說到另外兩個人的命運逆轉:
身份低微的末底改,因不向那位正節節高升的哈曼跪拜,而被他恨之入骨。哈曼因知道末底改是猶大人,甚至把他的仇恨情緒擴大到針對整個猶大民族,由最初要對付一個眼中釘,變成要殲滅整個民族。
哈曼也許是按照當時風俗,或是他個人迷信,命人用「普珥」──即抽籤方式──為殲滅國內的猶大人擇定一個「吉日」,結果得出十二月十三日(帖三7、13)。從故事的發展顯示,這個在年頭擇定的「吉日」是在年尾,正好讓事情有足夠的時間迴轉。

哈曼向王提出一個滅絕猶大人的含糊方案,王竟同意了。事件擴大至此,恐怕連末底改也沒想過!
故事沒有提到他和所有猶大人都馬上「求神拯救」,但撕裂衣服、披上麻衣、撒上灰塵、悲哀、禁食、哭泣等,正是禱告祈求神的行動!他們面對王的喻旨,實在是無計可施。當時波斯帝國所管治的版圖遼闊,即使要逃命也沒有甚麼地方可逃。
他們唯一可做的,就是懇求天上
那位至大的王──耶和華神──的拯救。

末底改把王的諭旨抄本交到王后以斯帖手中,要她向王求情,提醒她:「誰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,不是為了挽救現今的危機嗎?」(帖四14)。以斯帖於是下定決心相信神,她要求末底改召集京城中的猶大人為她禁食三天。
於是,故事便出現第二次扭轉命運的筵席。這次由以斯帖安排筵席,只邀請王和哈曼兩人赴宴。哈曼更是意氣風發了,等不到年尾就要馬上除去他的眼中釘末底改。他命人立即做一個二十二公尺的絞刑架,待明天就求王把末底改問吊。
然而,就在這一晚,王卻因為睡不着...(故事參看以斯帖記六1-9)

這日的筵席使地位如日中天的哈曼一下子被王降罪至死,
還用了他為末底改預備的絞刑架來把他問吊!
在短短的兩個月間(參帖八9),末底改和哈曼的命運竟完全轉換了!不但如此,末底改和以斯帖更把哈曼要滅絕猶大人的計謀向王陳明,並得到王的允許另發諭旨,變成猶大人可以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,
把敵人剷除,並在原定殺害猶大人的所擇「吉日」
十二月十三日開始實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