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洲分享平台
Oasis Sharing Platform

以色列的故事第67頁
以色列的故事
舊約落幕之後(4)—以色列的被擄何時完結?
復興的以色列國真的來臨了??
無可否認,馬加比的故事牽動著主前第二、第一世紀猶太人,對神要復興以色列國的盼望。
正如新約學者賴特(N. T. Wright)所言:「如我們所見,第一世紀猶太教所出現的所有主流趨勢,都是由馬加比革命所促成的。首先,就著以色列最終會從外族統治得釋放而不斷出現的猜測,它便成了一個回溯性的參照點。每年獻殿節(Hannukah)的慶典都在顯明:由一小撮叛亂份子,對抗龐大的外族統者,所帶來的不可能的勝利,不斷活現眾人眼前…這個時期,大多數猶太人都擁抱那個盼望,就是立約的神會再次介入歷史,復興祂那些心底仍深知是在被擄的子民。」(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, 167)

不過,就如上一頁所提到的,馬加比帶來的國運改變,「在往後年間,在那些成功革命家後人,以祭司—君王身分統治時,卻出現了晦暗不明的情況。這雖不至掩蓋他們的神的勝利,卻產生了對所謂『被擄歸回』一致的狐疑:無疑,一個偉大的平反確實出現了;但是,現在卻似乎必須要有另一個平反的出現。」(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, 159)

這便是猶太人在耶穌出生前的心境。他們關心以色列故事的發展:「究竟被擄已否結束?」同時,他們在期待這故事的終章出現。而他們相信,那時就是這個故事發展至高峯的時候。(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, 149-150)

以色列的故事
正在尋找...
她的結局

學者Robert Carroll指出,以色列人對他們故事的發展,抱有一種期待。
「很多在第二聖殿時期[大約是兩約之間時期]的作品都意識到,當主前587或586年間耶路撒冷被毀後,以色列便進入了被擄的階段。但是,它們卻沒有提到,在往後的幾個世紀中,出現了任何歸回的事情。這些作品表示,以色列在好幾個世紀都是在被擄之中,實際是在永恆的被擄之中。在這些作品中,被擄變成了一個象徵,它是象徵著一班人在耶路撒冷失去了權力,或是,象徵著對彌賽亞的期望,只有祂能拯救百姓回歸固土。」(Anchor Bible Dictionary, 3:575)

所以,對當時很多猶太人來說,他們自覺是「活在一個尋找結局的故事之中。」並且,他們會認定「假如以色列的神真是信實的,那麼,那個故事便不可能如此便會崩潰、破滅和自毀。」(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, Parts I and II, 109)
那個故事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結局。而且,他們更相信,那個結局的日期其實已經定好了。他們只要按照神所定的預言去計算,便能確定故事的結局何時來到。

在被擄七十個七年,
以色列故事的結局便會出現
首先,是耶利米的預言。
耶利米指出以色列會「被擄七十年」:「這全地必然荒涼,令人驚駭。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。七十年滿了以後,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,並迦勒底人之地,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。這是耶和華說的。」(耶廿五11-12)

然後,是但以理的預言。
但以理在被擄之地時,他按耶利米的「被擄七十年」的預言祈禱,向神懇求有關被擄完結的事情:「就在他[大流士]在位第一年,我—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,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,七十年為滿。我便禁食,披麻蒙灰,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。」(但九2-3)

但以理得到了神對「被擄七十年」的進一步解解,它是指
「被擄七十個七年」。
「我正禱告的時候,先前在異象中所見的那位加百列奉命迅速飛來...他指教我說:『但以理啊,...我來告訴你,因你大蒙眷愛。所以你要思想明白這以下的事和異象。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,已經定了七十個七,要止住罪過,除淨罪惡,贖盡罪孽,引進永義,封住異象和預言,並膏至聖者。』」(九21-24)

學者Roger Beckwith指出,兩約之間的以色列人對但以理所提到的年期十分重視:「有強力的證據顯示,愛色尼人(the Essenes)、法利賽人和奮銳黨人,全部都相信,他們最低限度能夠大約算出那個日子,是大衛的兒子來臨的時候,而他們每一派的計算,都是以但以理預言的七十個七(但九24-27)為基礎,將它看成是七十個七年來計算。」(Calendar and Chronology, 217)

而賴特認為,「這些不同派別的猶太人,很用心去計算但以理預言的『七十個七』何時完結,不單單是為了那時彌賽亞便會來到,更是因為正如但以理書九章所表明的,是那個長長的被擄時期(較耶利米預言足足長了七倍)會終於完結。」(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, 145-146)

約瑟夫在他的《猶太人戰記》(The Wars of the Jews)中便提到一個例子。
他指出第一世紀中葉的以色列人,便是因為這個「七十個七」的預言,發動了反抗羅馬的戰爭。他的解釋是這樣:「但是,最主要激起他們發動戰爭的,是在他們聖經中的那個意思隱晦的預言。那預言指出,就在那時,會有一個由他們國家而出的人,成為世界的統治者。他們認為這是指到由他們種族而來的一個人,而他們中間的很多智慧人都在他們對此預言的解釋中走迷了。」(6:312-313)約瑟夫所指的預言,就是但以理書第九章的預言。

約瑟夫本人亦接受這個預言的真實性,所不同者,是他的解釋:「然而,那個預言實際是指到維斯帕先(Vespasian)的統治,因為他是在猶太人的土地上被宣告為王帝的。」(6:312-313)
所以,約瑟夫認為但以理預言的「七十個七年」,到羅馬王帝維斯帕先時便應驗了。維斯帕先的統治便帶來了以色列故事的結局。

除了約瑟夫的例子外,學者Michael Wise亦提到昆蘭社團的例子。
Wise指出,昆蘭社團的詩歌(the Hodyot)提到,他們的領袖「公義教師」(Teacher of Righteousness)就是但以理所預言的那一位要來的君王。他這樣寫道:「很明顯,那位公義教師將自己看成是在但以理那四百九十年末時,將要出現的那一位。他相信,由始至終,他呼籲多人進入新約之中的使命,將會佔據他整個七年的時間。然後,但以理提到的毀壞、永遠的命令將會成為過去,而神將會用公義教師去建立神的國。」(“The Concept of a New Covenant”, 128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