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綠洲分享平台
Oasis Sharing Platform

先知哈該
以斯拉記提及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,以神的信息來敦促猶大人恢復建殿工程(拉五1,六14)。
哈該書沒有提供先知本人的任何資料,只記下耶和華的話臨到他,叫他傳給猶大省長所羅巴伯等領袖和眾民聽。不過,書中列出清楚的時序: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一日(該一1)、六月二十四日(該一15)、七月二十一日(該二1)、九月二十四日(該二10、20);可見他是集中在公元前約520年(即大利烏王第二年)的短短三個月又二十四日內,在耶路撒冷向回歸的猶大領袖和人民傳講神的信息,早過先知撒迦利亞在同年八月開始傳講信息(參亞一1)。

哈該書的歷史寫照和信息:
神藉先知哈該,
提醒猶大領袖和人民,
要在重建聖殿,
以及重建與祂的關係上,
自我反省;
並再次確立大衛的後裔,
要永遠作王的應許

被擄的猶大人歸回耶路撒冷已經十八年了,聖殿的根基在古列王第二年(公元前約536年)立好後,便因敵人的阻撓而停工了大約十六年。在這期間,回歸的猶大人都致力建立自己的家園,對被擱置了的聖殿工程,似乎都無心理會,領袖們也缺乏足夠的承擔力去鼓勵眾民去完成建殿。眾人都好像等待一個「適當時機」。
神終於在第二任的波斯王在位期間,開啟了這個時機。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一日,祂的話臨到先知哈該,要他向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,傳講「萬軍之耶和華」(該一2、5、7、8)給予的信息。「萬軍之耶和華」這稱號,在以賽亞和耶利米先知的信息中經常出現(參賽五16,二十二12、14,二十八5,四十四6,五十一15;耶二十五8,二十七19,四十六10);對被擄的猶大人來說,不可能不熟悉這兩卷預言被擄和復興的書,所以,當聽到哈該傳「萬軍之耶和華這樣說」,他們都顯然知道是耶和華向他們說話了。
耶和華說出了眾民心聲:「重建耶和華殿宇的時候還沒有到」(該一2),為甚麼還沒有到呢?因為眾民仍覺得有很多缺欠──收割的少、吃不夠飽、穿不夠暖、工錢不夠多(該一5)──哪有能力去顧及建殿這龐大工程呢?
耶和華叫他們反省自己的行為,他們其實已住在有天花板的房屋了,而建造天花板的木材,大概是他們上山取得的吧(該一7)!
耶和華明白人要建立家園,但祂想糾正他們的偏差想法,以為靠己力便可以謀求富足的生活。
祂要他們反省,他們不是盡了努力嗎?為何依然處處緊絀?祂把原因告訴他們:是祂叫乾旱臨到大地,使農作物歉收,人和牲畜的一切勞碌都事倍功半(該一9-11)。祂要他們知道,他們的生活是需要祂賜福的,而祂之所以沒有賜福,是因為他們沒有尋求祂。



領袖和眾民聽到耶和華的話,知道祂應許與他們同在,就被激勵起來,迅速作出回應,在23天之後,即六月二十四日就再次動工建造聖殿了(該一14-15)。
建殿的木材和石材早於奠立聖殿根基之前就已經買了(拉三7),但相比於大衛王為建造聖殿所預備的材料,就相形見絀(參代上二十九2-4);大衛預備的建材包括:金器、銀器、銅器、鐵器、木器,還有紅瑪瑙、寶石、彩石和各樣的寶石,以及很多大理石。

猶大人看見重建聖殿的材料,再構想見過或聽過的「所羅門聖殿的榮美」,便覺相差甚遠,覺得很寒酸。
過了七月一日的吹角節和接着一連七日的住棚節。在七月二十一日,也就是住棚節的最後一日,神再藉哈該向守節的眾領袖和人民說:「你們中間剩下的人,有誰見過這殿宇從前的榮耀呢?現在你們又看它怎樣?豈不是視如無物一樣嗎?」(該二3)。祂再次說出了他們心中的洩氣話。

因此,神親自為他們打氣,五次以「萬軍之耶和華說」來作出保證:
「萬軍之耶和華這樣說:『再過不多的時候,我要震動天、地、海洋和旱地。』
萬軍之耶和華說:『我要震動萬國,萬國的珍寶就必運來;我要使這殿宇充滿榮耀。』
萬軍之耶和華說:『銀子是我的,金子也是我的。』
萬軍之耶和華說:『這殿宇後來的榮耀,必大過先前的榮耀。」
萬軍之耶和華說:『在這地方,我必賜下平安。』」(該二6-9)。

耶和華確實這樣做了!以斯拉記五至六章記載,大利烏王下令要從河西的稅收中,撥出充足的經費去支持這工程,以及供給獻祭的需用。
於是,他們往後便一鼓作氣地動工,四年半後,「這殿在大利烏王在位的第六年亞達月(注:即十二月)初三日,完成了」(拉六15)。

建完「聖」殿,
神要提醒領袖和眾民,
要反省自己的生命...
在同年九月二十四日,即眾民復工建殿後的三個月(參該一15),神藉哈該詢問祭司兩個有關律法的問題。
第一個是:「人若用自己的衣襟盛載聖肉,後來又使自己的衣襟觸著餅、湯、酒、油或別的食物,這就算為聖嗎?」(該二12),
祭司都回答說:「不算為聖」。
第二個問題是:「人若因觸著屍體而成為不潔,又觸著這些東西的任何一樣,這就算為不潔嗎?」(該二13),
祭司都回答說:「算為不潔淨」。
意思是說,人不能透過碰觸「聖」物,而令他變為「聖」;但「不潔」的物,卻會讓沾染的人不潔。


耶和華為甚麼問這兩個問題,接着便提供了解釋:
耶和華說:『這民也是這樣,這國在我面前也是這樣;他們手裡的一切工作,都是這樣;他們在那裡所獻的,都是不潔淨的。』」(該二14)。
耶和華顯然要指出:這民是不潔的,這國是不潔的,他們的工作是不潔的,他們所獻的是不潔的──即使他們現在正建造「聖」殿,做着「聖」工,獻着「聖」肉,這些「聖物」都不能使他們算為聖;反之,人的不潔都在彼此傳染,令通國都是不潔的。

那麼,「聖」從何而來?
人怎樣才能成為「聖」呢?
答案可能在緊接的二章15
至19節中。

耶和華叫眾民反省,在他們把建殿工作擱置期間,他們努力謀生,但回報如何呢?是否多勞少得?神直言那是因為祂「用旱風、霉爛和冰雹擊打你們,和你們手裡的一切工作」(該二17),祂這樣做是因「你們還是不歸向我」(該二17下)。
換言之,神要祂的子民「歸向祂」,那就是要回到祂那裡去、認識祂、聆聽祂、回應祂,這一切都關乎他們的內心和相應的行動。也許,當他們願意全心、全意和全人歸向祂,神就與他們相近和同在,有祂的同在他們就成為「聖」的了。
耶和華在這段經文中三次叫眾民反省(該二15、18上和下),然後,祂顯然看見他們真的歸向祂了,所以祂說:「從今日起,我必賜福」(該二19下)。祂既應許賜福,眾民便可打破過往那種「多勞少得」的咒詛,便可期盼來年的豐收!

在同一日,耶和華的話再次臨到哈該,但信息只向所羅巴伯一人傳講(該二20-23)。
耶和華第一句話說祂會震動天地,會傾覆列國的寶座,會消滅外族萬國的勢力,會推翻戰車和戰士;這顯然是一幅祂要以萬主之主、萬王之王的身分臨到地上,審判那些稱雄稱霸的世上君王,和消滅一切敵對勢力的圖畫。

祂第二句話特別稱呼所羅巴伯是「我的僕人」,這是一種尊榮和親近的關係,是極之可貴的,且不僅如此,祂還說:「到那日我必提拔你」(該二23)。換言之,當祂奪去外族萬國的王權的那日,祂要提拔所羅巴伯。
緊接的第三句話是:「我必以你為印記」(該二23)。

所羅巴伯是猶大王約雅斤的孫,約雅斤在耶路撒冷作王僅三個月零十天,就被擄到巴比倫去(參代下三十六9-10;代上三19)。
約雅斤是被神脫下的印戒,神更咒詛他的後裔中,再無人可登上王位去統治猶大(參耶利米書二十二章24至30節)。因此,耶和華在此說要提拔所羅巴伯,要以他為印記,就表示祂要撤消先前對約雅斤的咒詛,讓所羅巴伯得以成為大衛王位的繼承者,這事是出乎祂的揀選(該二23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