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綠洲分享平台
Oasis Sharing Platform
時間
建造巴別塔一事,相信發生在希伯的兒子法勒出生前,「因為他在世的時候,世人就分散了」(創十25),他父親給他起名叫法勒,因為法勒的名意是「分」。
如果法勒是在分散之後才出生,那麼,事件就是在希伯那代人發生,即閃的第四代(曾孫軰)。那大概是洪水之後的二百多年(參看創十一10-16家譜)。
地點
此事發生在「示拿」平原。現在的考究一般認同,舊約聖經所指的「示拿」地,相當於美索不達米亞(兩河流域)的區域。創世記十章10節提到:「他(寧錄)國的起頭是巴別、以力、亞甲、甲尼,都在示拿地」。所以建塔一事是發生在示拿的巴別。
人物
創世記第十章的族譜,列出含的孫兒寧錄建了多個大城,當中包括巴別(10節),不過,卻未有提到寧錄建塔。(雖然有傳統認為是寧錄建塔)。
相信是希伯還未生兒子法勒前, 那些一同住在示拿地的閃、含和雅弗後代中,有人提議建塔。
事情的起因和經過
這些人要建造一座高聳上天的塔,目的是「要為自己立名,免得分散在全地上」(創十一4)。神看見這景象,祂的回應是:「他們同是一個民族,有一樣的語言。他們一開始就作這事,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一切,就沒有可以攔阻他們的了。來,我們下去,在那裏混亂他們的語言,使他們聽不懂對方的話」(創十6-7)。
結果
於是神變亂他們的言語,他們因言語不通就停止建塔,也開始分散到各地居住。那城也因此叫做「巴別」,而「巴別」的意思就是「變亂」。
這是勃魯蓋爾(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)在1563年創作的一幅油畫《巴別塔》,現收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。網上可找到對此畫的精彩解說。


一點觀察:
巴別的故事
聚焦於語言的力量
故事一開始便引出這焦點:「那時,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,大家說同樣的話語」(創十一1)。故事結尾是「耶和華在那裡混亂了全地所有的人的語言」(創十一9)。
人可以藉着語言的功用,無限止地做背離神的事
神讓人懂得運用語言,當然是為了讓人做美好的事,例如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,促成了解合作,既可用作管理(例如:人為動物起名),也可教養後輩。語言除了讓人可以傳授知識、承傳文化之外,還讓人可以建立和儲存記憶,讓人連繫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認識自己所處的時間和空間,建立人際關係的網絡。
巴別的故事不僅是要講述人要建塔揚名,它還突顯了人類世界自從墮落後,任何美好的事物(包括語言),都可以被人誤用、濫用,讓人無限止地去做背離神的事。
巴別故事中的那群人,可能認為他們正合力商議去做一件偉大的事──去建設一座摩天高塔來展示他們的才能和經濟實力。他們想傲視天下,揚名立萬、受別的人民稱讚。從他們的角度來看,這事並沒有傷人害理,只不過是顯示他們的能力、繁盛與威名!
但從神的角度看,卻是截然不同。神看見長遠的禍害:「看哪,他們同是一個民族,有一樣的語言,他們一開始就作這事,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一切,就沒有可以攔阻他們的了」(創十一6)。自從人類始祖不能守住神設立的唯一個界限,往後的人類就無法辨清和守住任何界限。當人要做某件事時,他都可以為自己提供合理的理由,所以人不僅會在壞事上越界,即使在看似「好事」上,也會做得過了頭,不再有限止。也許,這就是神看到「沒有可以攔阻他們」的意思。人要建立他們的「偉大功業」,可以永無限止,卻可以是完全背離神的心意。
所以,神變亂他們的語言,使他們由統一變成分裂,由聚合變成分散。人的力量由集中變成分散,情緒由亢奮變成擾亂。這看似是一種懲罰,但實在也是對人的一種解救,免得人的氣燄太盛而造成更大禍患,禍延下一代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