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洲分享平台
Oasis Sharing Platform


當然,這本福音書不可能只為一位讀者而寫,我們可以猜想,它應該是為一班與提阿非羅有相同背景的群體寫的。提阿非羅應該是屬於社會階層較高的人和知識分子。這便是路加的讀者群的背景。
此外,我們還要留意一點,就是Carson、Moo和Morris提出:「路加留在羅馬,直至羅保離開監獄,然後便去了希臘,寫了他的福音書…」(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, 115)。那麼這群讀者不單是高社會階層的知識分子,而是住在希臘的高社會階層的知識分子。那麼,我們便可以進一步猜想,他們很可能是一群熱心尋求智慧,追尋智者和哲王(philosopher king)的人。

我們若帶着這個背景去聆聽路加所講的耶穌故事,我們便會發現...
路加所講的這位耶穌,
除了是一位君王之外,
他同時是一位智者、
一位哲王。

孩童耶穌
已顯出
智者的模樣

路加提到,耶穌在十二歲時,獨自在耶路撒冷與聖殿的教師對答的情況:「他在聖殿裡,坐在教師中間,一面聽,一面問。 所有聽見他的人,都希奇他的聰明和應對。」(路二46-47)

這是怎樣的一幅圖畫?對讀者來說,這不是他們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討論哲學時的方式嗎?「一面聽,一面問」。
路加透過講少年耶穌的這件事蹟,便讓讀者看出,少年的耶穌已經像哲學家一樣,「一面聽,一面問」,叫人驚訝他的聰明和智慧!

耶穌
如哲學家般,
在飯宴上
談論真理

路加敘述耶穌出席飯宴的次數,較其他福音書多,而在每次飯宴中,他總會教導人一些真理。這便如Wright所講的情境:「對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,他總會期望在飯宴上,與朋友談論『哲學』所涵蓋的那些事情。」(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, 201)
耶穌在出席稅吏利未的飯宴時,便講出了以下的真理:「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,有病的人才需要。 我來不是要召義人,而是要召罪人悔改。」(路五31-32)

耶穌在出席法 利賽人西門的飯宴時,以問答的方式談論真理。耶穌先問:「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,一個欠五百銀幣,一個欠五十。 他們都無力償還,債主就把兩人豁免了。他們之中哪一個更愛他呢?」然後,他便將真理說明:「所以我告訴你,她許多罪都蒙赦免了,因為她的愛多;那赦免少的,愛就少。」(路七41-42, 47)

還有一次,耶穌去了一個法利賽人領袖的家吃飯,他又教導人「謙卑與升高」的真理:
「你被邀請參加婚筵的時候,不要自己坐在高位上,恐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人也被請來; 那請你又請他的人過來對你說:『請你讓位給這個人。』那時你就慚愧地退居末位了。 你被邀請的時候,要坐在末位上,等請你的人過來對你說:『朋友,請上座。』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才有光彩。 因為凡高抬自己的,必要降卑;自己謙卑的,必要升高。」(路十四8-11)

耶穌這位智者,
常常以動聽的故事
來教導真理

路加講的耶穌,特別多提到他講故事。這些都是十分動聽,令人留下極深刻印象的故事。每個故事總會帶出一個重要的真理。
耶穌講的「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」(路十30-36),很吸引,很出名。它是為了回應一位律法師的詰問:「誰是我的鄰舍呢?」(路十29)耶穌到故事的結尾便向那人反問:「你想,這三個人,誰是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?」(路十36)那人不能再作迴避,只好直說:「是那憐憫他的。」耶穌教導他:「你去,照樣作吧。」(路十37)

又有一次,有一個人請求耶穌吩咐他的兄弟和他分家產。耶穌便對他講出了「無知財主的故事」(路十二16-21),教導他和在場的人:「你們要謹慎,遠離一切貪心,因為人的生命並不在於家道豐富。」(路十二15)
這個故事的名句和中心就是神的那個問題:「無知的人哪,今天晚上,你的靈魂必被取去,你所預備的要歸給誰呢?」(路十二20)那些將全副心思放在錢財上的人,當他們聽完這個故事之後,怎能不認同耶穌的教導,不承認自己是何等無知和可笑!

最後,我們來看一看耶穌講的那個家傳戶曉的故事:「浪子的故事」(路十五11-32)。耶穌講這個故事並不是因為有人詰問、有人請求,而是有人在議論他:「這個人接待罪人,又和他們一起吃飯。」(路十五2)
耶穌便在這個故事中,講出了一位慈父如何對待那個犯罪,和得罪他的小兒子。慈父在小兒子知錯,認罪之後,便完全接納他。慈父為甚麼這樣做?耶穌在故事中便先後兩次講出了原因:「我這兒子是死而復活、失而又得的。」(路十五24, 32)
